为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增进人民群众对行政检察工作的了解、认同和支持,最高人民检察院于近期组织开展“行政检察与民同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为主题的“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活动。
东莞市检察机关结合近年来在行政检察领域开展的重点工作——企业恶意注销专项监督,特推出本期专栏,以展现我市检察机关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依法充分履行行政检察监督职能,携手相关单位共同推动恶意注销源头治理,营造诚实守信社会氛围的做法成效。
企业注销有猫腻
2023年6月,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中发现,东莞市某公司违反相关规定,未履行审批手续擅自投产建设。执法部门经履职发现后,对该公司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在得知即将面临行政处罚后,公司负责人为了逃避处罚,通过简易注销程序,作出公司不存在违法情形的虚假承诺,在行政处罚作出前便将公司注销。执法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因公司注销导致无法执行。
“恶意注销的背后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处罚,就连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会牵连受损。”上述案件引起了承办检察官的警觉。经过分析研判,东莞市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恶意注销专项监督。
大数据赋能类案监督
“我们深入研究了这个个案,发现可以通过比对裁判、执行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注销工商登记等信息,发现恶意注销的线索。”承办检察官介绍说。利用大数据赋能,东莞市人民检察院建立了企业恶意注销法律监督模型。通过调取涉案企业注销数据,与相关处罚决定书进行数据碰撞、筛选,从中发现线索。随后,东莞市两级检察院发挥一体化履职优势,对发现的案件线索逐一开展调查核实,并通过履职建议登记机关依法查处涉案公司的违法行为,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从源头上采取有效举措防止违法企业通过注销登记逃避行政处罚。
携手推动源头治理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6月,由东莞市人民检察院牵头,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市场主体恶意注销规避行政处罚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在立案处罚信息、注销信息上互通有无。推动形成遏制恶意注销逃避法律责任的合力。《意见》联签后,通过建立线索移送反馈、快速联动查处、定期案情通报等工作机制,目前在相关领域已形成了企业虚假登记的行政监管快速通道和长效动态治理模式。该项工作也被纳入东莞市2024年法治建设十件实事之一。